English

社会“科学家”

2000-06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《中华读书报》4月21日、26日连续刊登几篇文章,从《遭遇民间科学家》到《是“狂想者”,不是科学家》,都分析或阐述了科学研究应具有什么样的态度。再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,这类文章无疑具有其现实意义。

我本人是处于社会科学这一领域的,严格来讲,社会科学是否可算是科学,这一领域本身即有不同看法。而且,一般认为上的科学似乎也仅仅限于自然科学,贵报上的几篇文章亦持这一观点。诚然,既然有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这一划分,二者在内容、方法上固然有着天壤之别。

然而一旦离开实验(或实证),研究极易产生偏差,将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方法移植于社会科学,也并非一劳永逸。不知对于社会科学,该如何审视其研究态度、方法呢?自然科学上对于“狂想”至少还有“大胆假设,小心论证”这一名言;在我看来,社会科学上的“狂想”比自然科学上的“狂想”可能更加不着边际,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多且复杂,且难以量化,可控程度远不及自然科学,要论证起来更加不容易。从目前看,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作法比业余科学家们的“狂想”似乎过之无不及。例如,从社科领域的一些争论现象看,一是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王朔、金庸之战,文艺界对于语言、文字的运用是十分娴熟高超,对于口诛笔伐自然不在话下,但争论虽激烈,又有多少可以称得上学术上观点交锋,又有大的价值,争论更多的诉诸于人身攻击了。二是《现代化的陷阱》一书的作者,在《经济学消息报》上与几位“著名”经济学家之论争,总体感觉也是缺少学术研究、学术探讨的严谨风范。社会科学研究上这种态度的缺乏,固然与其学科自身特点有关,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为的原因。对于自然科学家,尽管他们的许多成就我只能以“门外汉”的身份来看,但他们那种严谨的治学风范无疑令人称颂。从我个人体会上看,整个自然科学界的治学态度,氛围要过胜于社科领域。(说句笑话,中学时代写议论文所用的“锦囊妙计”中,关于勤奋、严谨治学之类的例子,多数是关于自然科学家的。)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似乎弥漫着一种浮躁(浮夸)风气,中美两国刚刚在加入WTO谈判问题上有所突破,关于WTO与中国的书随即遍布大小书店、书摊,其中既有尘封已久的学术著作得遇良机,更多的则是赶潮流之作,又有多少学术价值?理论“创新”在经济上叫得最响,以迎接“知识经济”时代的挑战,可是这么多年来,我们的经济学又有多少理论创新,经济学界乐衷于做“顾问”者不乏其人——学以致用也,有多少具有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精神!这种风气不知是否与这一学科特点有关,经济学自然是要关注社会经济的,实践性十分强,转化成经济利益也较方便。但如此下去,又如何期待中国经济学的“黄钟大吕”出现?

(中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陈志清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